查看原文
其他

25万余名烈士共同写下精神坐标

施新华 当代江西 2024-05-12

一组组数据、一幅幅图片、一件件实物,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激昂豪迈、荡气回肠的英烈故事。


一座风格典雅的苏式建筑坐落于南昌繁华的八一大道中段,周围簇拥着一片枝繁叶茂的樟树林,正门前方的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尊手握长枪、背戴斗笠的红军战士雕像,显得格外肃穆而雄伟,这里便是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。
纪念堂于1952年动工,历时5年建成,是当时南昌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。纪念堂承载了哪些感人的故事?又传递着怎样的信仰?

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。

走进纪念堂序厅,映入眼帘的是烈士浮雕群,雕像目光如炬、神情坚毅果敢,其斗志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,令人肃然起敬。展厅陈列了37册记载了25万余名烈士的名录,重点展示了1642名江西籍和在江西牺牲的外地籍烈士的事迹及21个典型英烈集体的事迹。
一组组数据、一幅幅图片、一件件实物,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激昂豪迈、荡气回肠的英烈故事,让我们得以重温一段段艰苦卓绝、气吞山河的革命历程。
风萧萧兮赣水寒,壮士问道救国难。在那积贫积弱、任人宰割的年代,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救国道路,是马克思主义给黑暗的旧中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。赵醒侬,这位江西早期党团组织主要创始人,参加革命后受新思想感召,为了表达自己的觉醒,将原名“性和”改为“醒侬”,决心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改造江西青年。他也成为在江西为了打倒帝国主义、打倒军阀,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运动第一个牺牲者。
矢愿从今立坚志,要为世界主人翁。袁玉冰,这位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江西新文化运动倡导者,于1922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,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后转入中国共产党。他创办改造社,在《新江西》上发表文章《我的希望》,文中写道:“我们应该振作精神,鼓舞志气,创造未来的新江西。”
血染东南半壁红,忍将奇迹作奇功。方志敏,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,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,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。他坚信共产主义救中国,在狱中写下“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,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!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,乃是宇宙的真理!”以“爱国、创造、清贫、奉献”为内涵的方志敏精神,凝结了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的理想抱负、道德风范、人格魅力,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革命伉俪两地情,化作汤铭日日新。王经燕与张朝燮,这对革命伉俪既是最亲密的爱人,也是最坚定的同志,他们出生于封建豪绅家庭,为了共同的理想,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,走上艰辛的革命道路。夫妻鸿雁传书共勉,张朝燮在信中写道:“我们应以被压迫民众的利害为利害,不能以个人私己的利害为利害,个人的利害与民众的利害冲突时,应该牺牲个人的利害。”王经燕回信道:“牺牲是我们革命者所不能避免的,我们革命成功也就是由牺牲得来的。没有流血,就没有成功之日”。爱情醇厚绵长,信仰更是坚定执着。
铮铮铁骨竞豪情,矢志革命述丹心。九十六年前的一个漫天风雪的寒冷冬天,在南昌城内德胜门外的下沙窝,德安县委书记杨超临刑前面不改色,引吭高诵《就义诗》:“满天风雪满天愁,革命何须怕断头”。为理想,他坦然面对死亡,用坚定的党性谱写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,这是革命者独有的血色浪漫。
移孝作忠为救国,抗日先锋赴大义。“我想家里天天在盼着我回家吧!其实我何尝不想回家呢?可是‘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’”。聂之俊,出生于书香世家,在武汉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:“当全国同胞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,整个国家民族存亡的切需关头的时候,每一个有血性的青年,没有不投笔从戎、枕戈待旦的!那么个人的一切如学业、官禄、家庭,也将成为最次要的东西了。”我能体会到这个20来岁的青年内心的情感纠葛,身前是满目苍夷的祖国,身后是为自己生命担忧的父母双亲,或许对于坚定要以“丹心碧血染黄沙”的革命烈士而言,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。

纪念堂展厅。

这些英烈牺牲时都非常年轻,有的仅二十出头,有的家境殷实,为何不求显达于世、放弃锦衣玉食,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、向死而生,究竟是何等力量让他们如此抉择?
这,就是信仰的力量!这是鲜血和生命的宣誓,这是先国后家的高尚情怀,这是一股充盈于天地间的英雄气概和超越自我的伟大情怀!
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烟。”为保卫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,仅1933年初到1934年长征前夕,中央苏区就有17万青年农民参加红军。中央苏区内不分男女老幼,平均每15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。
这些刚刚参军的青年农民,很快就跟随中央红军离开家乡,有很多人都在日后的残酷战斗中牺牲了。仅兴国参军的5万青年中有2.3万人成为红军烈士,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,几乎每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,可谓“万里长征路,里里兴国魂”。
步入三楼《赶考路上的闪亮坐标》专题展,一张发黄“借据”让我不禁驻足凝视,这是红军时期留下的向当地农民出具的借条。透过这张小小的借条,从中体会到红军部队的艰苦奋斗、纪律严明、清廉节俭的优良作风。
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,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,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。苏区“模范县委书记”谢名仁,提出并践行“要用冲锋的精神,做好革命的工作”,被称为“不知疲倦的人”。张其德,虽曾任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行长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等职,从来不多占公家一分钱、一寸布,被称为“分文不沾的财政部长”。
物质世界的清贫者,精神世界却是充盈的富足者。新中国成立后,甘祖昌将军化剑为犁,艰苦耕耘再为民,与当地农民一样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,却慷慨捐助家乡建设。
开国将领陈奇涵,对子女定下规矩,如果谁想拿着我的名头搞特殊,就滚出这个家门。死后他也没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,只留下十个大字:不愿子孙富,但愿子孙贤。
他们是不贪财的真革命者,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一心为民、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。

《赶考路上的闪亮坐标》专题展。

物换星移,如今共和国已走过了七十四个年轮,今日之中国,“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,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。”
回望历史、缅怀英烈,不只是为了纪念,也不只是为了采撷耀眼的历史之花,更是为了获取燃烧在英烈心中那熔岩般奔突的地火,那火便是信仰的力量。
唯有传承英烈的风骨,才能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!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这座纪念堂,见证了光荣而伟大的革命历史,它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红色基因库、一首革命史诗、一幅英雄画卷、一个力量之源的精神家园,深深刻印在人民心中。
来到纪念堂,你的灵魂会得到洗礼,思想会更加纯粹,脚下会更有力量。
近年来,纪念堂为深入挖掘先烈先辈事迹,多角度、全维度、沉浸式地为受众提供现场教育,精心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精品,深受参观者喜爱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我们唯有以革命英烈为坐标,赓续红色基因血脉,从革命英烈身上汲取奋进力量,在赶考路上勇于攻克一个个腊子口、娄山关,彰显新时代新作为,才能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先辈。

来源:当代江西
原创荐读↘

“帝师元老”朱轼

“以竹代塑”的江西机遇

交流:千年瓷都器走天下

传承:千年窑火永燃不熄

创新:千年古镇再发新枝

何以景德镇

关紧AI的“潘多拉魔盒”
阅读御窑的前世今生

穿越中国古代科技史,靠江西人这本书通关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